世界杯扩军的话题总能引发热议,尤其是当扩军至64队的设想被提出时,对于中国足球而言,似乎又燃起了一丝闯入世界杯决赛圈的希望。然而,这种将希望寄托于赛事规模扩大的想法,或许恰恰折射出中国足球长期以来存在的一种心态:渴望捷径,急于求成。
世界杯的扩军,本质上是为了让足球运动在更广阔的地域范围内得到推广,让更多国家和地区有机会参与这项全球顶级盛宴。从48队到传闻中的64队,门槛确实在降低,竞争的格局也可能发生变化。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足球的实力会因此自动提升。即便决赛圈席位增多,比赛依然要靠场上的真本事去拼抢。如果自身实力不济,即便侥幸入围,也难免在强手如林的赛场上经历惨痛的失利,这并非我们追求的目标。
中国足球的真正症结,从来都不在于世界杯有多少个参赛名额,而在于我们自身足球体系的根基是否牢固。多年来,我们过于关注国家队的短期成绩,期望通过归化球员或等待赛制改革来实现突破,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最需要耐心和投入的环节——青少年足球培养。青训体系的薄弱,足球人口的匮乏,教练员水平的参差不齐,以及竞赛体系的不完善,这些才是制约中国足球发展的根本性问题。
与其将目光投向遥远的、充满不确定性的扩军计划,不如沉下心来,扎扎实实地搞好我们自己的青训。这意味着需要加大投入,建设更多优质的足球场地,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触并爱上足球;需要建立科学、系统的青少年培训体系,培养高水平的基层教练员,帮助年轻球员打好技术和战术基础;需要完善各级别的青少年联赛,让年轻球员在高质量、常态化的比赛中得到锻炼和成长。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、久久为功的过程,无法一蹴而就,但却是走向强大的唯一正道。
世界杯是梦想的舞台,但这个梦想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地基之上。中国足球需要的不是等待机会的“敲门”,而是锻造能够敲开任何大门的“实力”。当我们的青训体系能够持续培养出具备竞争力的优秀球员,当足球真正融入一代代年轻人的生活时,进军世界杯将成为水到渠成的结果,而无需纠结于它究竟有多少个参赛席位。脚踏实地,耕耘当下,中国足球的未来才能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。